走进格林美
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2月28日在深圳注册成立,2010年1月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,股票代码 002340 ,总股本41.49亿股,净资产98.78亿元,年销售138亿元以上,在册员工5000余人。
查看详细来源:中国环境
链接:https://www.cenews.com.cn/news.html?aid=1082164
日期:2023-09-08
8月末,循环利用龙头企业格林美发布2023年半年报。在整体业绩下滑的背景下,其动力电池回收板块营收、净利双双涨超50%。一方面,这源于其完整的回收流程和技术体系建立的“护城河”;另一方面则源于“双碳”背景下新能源东风吹来的“红利”。
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副主任袁帅对记者指出,既能承接新能源动力电池“退役潮”的需求,又可通过循环利用弥补我国原材料匮乏之困,近年来,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赛道布局提速,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。
格林美动力电池板块营收、净利均涨超50%
格林美半年报显示,今年上半年,其回收与梯级利用的动力电池超过1.19万吨,同比增长40%以上,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产品实现营业收入4.04亿元,同比增长57.59%,业务净利润859.87万元,同比增加55.80%。
格林美2023半年报截图
小小的电池何以为格林美撬动上亿元营收?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对记者分析,早期布局和技术积累,使格林美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。同时,完整的回收流程和技术体系,让其能够有效地进行电池拆解、材料回收和再利用。
步入动力再生所在的产业园,处处可见汽车元素、处处体现着“资源有限,循环无限”的理念。
园区内矗立着一架由废弃汽车零件组装成的“钢铁巨人” 韦璐摄
办公楼内铺满整面墙的报废汽车轮毂拼凑成高铁车头 韦璐摄
2015年,格林美提出打造“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”理念,构建“废旧电池报废回收-原料再制造-材料再制造-电池组再制造-再使用-梯级利用”的循环体系;2020年,其整合旗下动力电池回收、拆解、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业务,成立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动力再生”),以武汉为总部,下设荆门、无锡、天津和深汕基地。
“动力电池回收已成为格林美非常成熟的一项业务。”动力再生副总经理别传玉告诉记者,回收交易达成后,我们拿到电池的第一步操作是溯源管理,之后放电去除危险性就正式进入拆解环节。这是整个流程中最大的难点之一,也正是其优势所在。
据了解,电芯是电池的最小单位,一组电芯可以组成一个电池模组,几个模组又可组成一个电池包。目前,按照国标电芯的种类就多达140多种,每家车企还会根据自己的整车结构设计电池包,因此电池包种类可能有几千种,每一批回收的种类都可能不一样,这就导致拆解效率很低。
园区研究院内展示的各种电池 受访单位供图
为应对这一难题,2022年,动力再生在业内首创研制了退役动力电池“智能柔性拆解”产线。所谓智能,即利用“拆解机器人”对电池包做图像识别,首先让机器人学习电池包的结构、螺栓的型号及尺寸、如何固定等,之后让其自主选取拆解方式及末端元件,实现自动拆解;而“柔性”则体现在对电池规模的兼容上。
拆解之后是检测分选,其目的是判断电池是否有再利用的价值、能用到哪里。
“这也是回收利用业务得以运转的关键环节。”别传玉告诉记者,对回收的电池,首要考虑的场景是梯次利用,比如乘用车上的电池包可以做成适用于二轮、三轮低速电动车的小型锂电池,这样续航要比原来的铅酸电池高得多。因此,在可以实现梯次利用的情况下,则对电池重新配组做成电池包,经检验认证后进入销售渠道;对不能梯次利用的电池,则进一步将电芯拆解,利用化学方法提取其中的镍钴锰锂材料。
回扣上下游需求,从业资格企业数两年长超10倍
精细化的业务流程,为格林美构筑起了动力电池回收的护城河。而站在宏观层面,该模块的崛起,则源于“双碳”背景下新能源东风吹来的“红利”。
近年来,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热,带动动力电池产量同步增长。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产量为293GWh,这一数字预计仍将持续增加。
根据早期动力电池使用寿命为5-8年推测,自2017年前后我国推行新能源汽车以来,第一批动力电池“退役潮”正在临近,这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带来不小的市场机遇。
从上游看,主机厂、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及运营商,都会有许多自己没有能力处理的动力电池,电池厂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废料、次品或不可销售的实验电池包。电池回收企业的存在,正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好去处。
“目前,国内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率较高,因为大家都知道它是有价值的。一个大型动力电池包原本价值六七万元,退役后至少也值大几千甚至上万元,因此没有人会随意废弃它。”别传玉称。
回收只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前半程,下一步对电池进行加工、再次出售,才能真正形成闭环。
从下游看,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。据别传玉介绍,梯次利用的下游包括二轮车、三轮车,以及叉车、高空车辆等工程机械的运营方;再生利用的下游则是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或电池生产企业。
对后者而言,相当于把从上游回收来的电池材料,经过处理后重新作为生产锂电池的原料。除了盈利,这样的循环有着更重要的意义——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(USGS)数据,2022年中国已探明的镍、钴、锂矿储量分别为210万吨、14万吨、200万吨,占全球储量分别为2.10%、1.84%、7.69%。关键资源匮乏的现状,让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价值进一步体现。
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对记者表示,通过建立车企、电池生产企业的电池闭环回收体系,实现从研发到供应链、从生产制造到回收利用,可有效缓解我国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。
“我们的期望是,通过一次进口把镍钴锂等材料引入国内,之后再通过回收利用把这些材料提取出来,重新运用到电池中去,由此形成电池回收利用的大循环,我们就不用大规模进口了。根据推算,通过回收利用,到2025年,我们大约可以解决20%-30%的前端原材料需求;到2030年,大部分需求都可以通过回收解决。”别传玉表示。
既能承接新能源动力电池“退役潮”的需求,又可在废旧电池中挖掘“矿山”,弥补原材料资源之匮,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已成为国内诸多企业竞相跻身的赛道。
例如,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“宁德时代”已通过收购“邦普循环”切入动力电池回收赛道。截至去年11月,邦普循环已建成221个电池回收网点;比亚迪也与中国铁塔达成梯次利用战略合作,目前在全国设立近40个回收网点。赣锋循环、华友循环等公司也已建成年处理能力数万吨的动力电池回收产线。
有数据显示,2020年底,全国拥有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从业资格的企业约有3000家,截至2022年,这一数字突破3.8万家,两年间增长了十多倍。
今年5月,工信部召开相关研讨会表示,下一步,将加快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研究制定,强化行业规范管理,持续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。
编辑:徐卫星
粤ICP备05063494号© 2008-2021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